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9篇
一天即将完结,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,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写一篇日记了。好的日记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1“ 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——这是臧克家的诗句,也是我读完《安妮日记》的第一反应。安妮在密室中的两年日记让人看到了完整的安妮的形象——活泼,开朗,乐观,积极,聪明,好强,她的小心思,她的青春期困惑,她的理想,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都跃然纸上,毫无保留,以此改编成剧本也是很容易塑造人物形象的。她死了,但她一直活在我们心中。这就是记日记的好处,这就是文字的力量。
古有“三不朽”——立德,立功,立言。我始终觉得“立言”应放首位,胜过另两者。普通人很难立大功立大德而被世人记住,从而永垂不朽,但普通人可以立言,哪怕是一句诗,一句话,一篇文,却能流传万世。安妮是个普普通通的一个犹太女孩,但因为她的日记,她的名字被世人铭记,她的形象被后人缅怀;卡夫卡,一个普普通通的保险推销员,却因为他的小说不小心被朋友保存下来,从而卡夫卡这个名字绽放出无限光芒;杜甫,官职低微,四处漂泊,寄人篱下,但因为那些伟大的诗,成就了他的伟大,诗圣美名流芳百世。当然,很多人是以功德留名,但想想如若安妮没能留下日记,她那15年短短生命就如其他遇害的六百万犹太人一样似蝼蚁似草芥,再生动再挣扎的生命也只是人们眼中的一个数字,一个600万分之一的分数。而因为她的日记,我们可以追随着她的文字与她感同受身,脑补着与她一起经历那些日日夜夜,为她惋惜,为她祈祷。安妮很不幸,在解放前2个月被抓紧集中营,最终遇害,但她也很幸运,她的日记没被销毁;之前读过另一本书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,作者维克多·弗兰克尔则比安妮幸运很多,在集中营幸存下来迎来了战争的胜利,才有了后面这本书,记录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心理状况。
我也记日记,记了近22年,但多为流水账,比起安妮那细致的场景描写,记录下内心的各种起伏,记录身边人的言行特点,记录自己对战局的思考,这才是她的日记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在。我也得改改我的日记风格。尽管那些大师的日记也多为流水账类型,如吴宓日记,顾颉刚日记等等,但安妮这个小话痨的日记最吸引人,最可爱,展现了最真实的她。
我一直有个思考,人活一世,若想不朽,唯有留下两样东西——生物信息和非生物信息。生物信息就是DNA,传统的方法就是生孩子,生一个孩子就留下了1/2的DNA,生的多,留下的就更多更全面,所以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有其道理,但自从发现了DNA并有了克隆技术后,留下自己的生物信息不必非得生孩子这般麻烦,留下肉体即可,所以死后“入土为安”也是有道理的,而火葬就彻底消灭了你的生物信息,所以死前最好留下一撮头发,或脚底一块死皮。所谓的“非生物信息”就是你的后天的一切行为,言论,思想,我们的影像,我们的文字,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各种痕迹,各种偏好。留的信息越多,越能还原真实的我们,留的越多,越能提高自己不朽的可能性。英剧《黑镜》第二季的《马上回来》那集和第三季的《San Junipero》那集提醒了我们,要永生,就要在生前留下更多的痕迹,更多的言行,最好是完整的脑部意识,新出炉的第四季的第一集《卡里斯特号》提醒我们除此以外,留下DNA更能再造真实完整的自己。我也想永生,我也想不朽,那就从保存好自己的一缕头发和认真记日记认真写博客开始吧。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2《安妮日记》是一本记叙犹太人安妮在二战时,与家人一起为生存而躲藏着生活的一段悲惨黑暗的时光。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安妮。她的原名是安妮弗兰克,是德籍犹太人。安妮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,是奥托法兰克一家的小女儿,母亲是艾迪斯,有一个姐姐,叫玛格特。当时纳粹德国十分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。于是,父亲奥托便放弃在德国的事业,而将家庭移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。一家人过着较为平顺的生活;但是,1940年5月后,荷兰被德国攻占之后,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将排犹法律在荷兰执行。1941年夏天,安妮姐妹也因此被迫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。在这段期间,安妮开始写日记。1944年8月4日,安妮一家由于被人密告,而被德国警察逮捕。数日后,所有人被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,一个月后,隐秘的八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。之后,安妮与姐姐玛格特又被转送到贝尔根─贝尔森集中营。
1945年3月,姐妹都因受伤惨死在集中营中,距离贝尔根─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。而其他隐密的成员,除奥托之外,都杀死于集中营之中。安妮的日记被公司女职员发现,并保存下来。后来,公司的女职员又它转交给生存下来的奥托弗兰克,1947年安妮的日记便出版,成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当时的安妮只有十五岁,她梦想着自己将会成为一名记者或作家。可是,去因为希特勒所发动的这场邪恶的战争而毁灭。而处于花季的安妮就这样成为了其中之一不幸者。也许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的我,没有办法知道当时她的孤寂,那无人陪伴的悲伤。可是我知道,和平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,我们不希望再有战争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。安妮在自己在密室的这段时间中,她的心情是那么沮丧,可是那些德国人为什么不能理解,他们同样不也是人吗?为什么要那么做?多少妇人因为这而死去,多少儿童因为这而死去,多少人?但是,安妮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放弃,她依旧希望有美好的未来。对于安妮来说,活着就有希望,而处于十五岁的她,有太多的困惑,可却没有办法知道为什么。这对于一个少女来说,是那么的好奇。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。在此同时,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。
也许有一天,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!安妮是多么希望啊!命运始终是不公平的,安妮的希望在1945年3月彻底破灭她就这样带着遗憾与世长辞。发生在安妮身上的惨剧,不知道还有多少,那是多么使人伤心的过去啊!可是,现在的我们却什么也不能做。看着历史上的悲剧,而我们能做的是,不让历史重演,携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。希望和平之鸽永远飞在湛蓝的天空!家长心得 陈漫漫 父:陈士才安妮的命运是悲惨的,是不幸的,是残酷的可是,在这样的环境下,她依旧充满着希望,有着自己的梦想。我希望,所有的孩子们都向她学习。不管怎么样,相信自己的梦想可以实现,并为之而去努力。当然,《安妮日记》也告诉人们生活在那时的人,是那么无奈,那么辛苦,那么奇怪。
为什么是他们?战争的残酷,也许是现在孩子所不能理解,也告诉他们战争不是那么好玩的,不是像电视那样刺激,而更多的是残酷。现在,不要对自己拥有的而不满,而不知足。战争能摧毁一切,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、勇敢、自由的心! 控诉战争与丑恶,宣扬和平与友善,这是《安妮日记》的主旨,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一些微乎其微的事而发动战争,战争最后伤害的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妇人和孩子,他们是那么无辜!所以我们应宣扬和平!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 ……此处隐藏5681个字……讲述了战争的罪恶。本书虽然没有出现一个,描写战争可怕的词语,但是通过阅读最后的内容,我们可以得知这个孩子倒在了枪声之下,书中有一段话令我记忆犹新:春天来了,花儿开了,战争结束了。然而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却永远的在地底下沉睡,这位母亲一直在等着她的小女儿,等了很久很久......我能听到礼炮的鸣响,却听不到大炮在怒吼;我们能听到无数人民高举双手热烈欢呼,却感受不到战区的难民们,低下头绝望的呼喊。也许我们并不能快速停止战争,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一颗心与理性,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、更加美好,并且有效的控制战争,不要让其蔓延。希望我们的头顶上是一片明媚的蓝天,脚下是一片茵茵的绿草,枝头有鸟儿在歌唱,空中有彩旗在飘扬,和平鸽将大家的福音传送到四方……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,祈祷和平阻止战争!让人民们不再脸上有泪,身上不再有伤。到处都是和平昌盛,民富国强!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8这本《安妮日记》是自己闭关时无意间从朋友的书柜里见到的,便时常休息时看一下,这本著作者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,她的名字叫安妮·弗兰克,她用日记的形式用她的笔,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,记录下了二战期间躲在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。安妮是一位犹太少女, 家中有母亲和姐姐,父亲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板,因此安妮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。在安妮13岁生日不久,德国法西斯侵占荷兰,他们对无辜的犹太人大肆屠杀,为了避免遭受纳粹警察的逮捕和屠杀,安妮一家人躲进了父亲公司后面的一些隐蔽的房屋里面,安妮在日记里称为“密室”。尽管条件艰苦,但她坚持学习,与书为伴,渴望重返校园的一天。每天她从不敢放松警惕,因为她知道,战争一不小心就会让人丧失性命。她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了日记,安妮在日记中写道“我经常心情沮丧,可是我从不绝望。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作是一场有趣的探险,并且将每段艰辛的事情当作日记的材料。”
她还写道:“我抬头仰望天空,期望着世界将会改变,困难会有尽头,这场残酷的战争也会告终,和平与安宁会重新降临。我执着地维护着我的理想,也许有一天,我能实现我的理想!”真的很难想象,安妮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,每天面对随时被发现的恐惧,面对死亡的恐惧,但她不放弃,而是把逆境化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,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自己理想而努力、奋斗的动力。在关进密室一年半后,安妮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理想。她有写作才能,希望在战后成为一名记者或作家,她希望这些写于密室里的故事能够公开发表。但盖世太保发现了他们并逮捕了密室里的躲藏者,把他们送往集中营。安妮妈妈因饥寒交迫死亡,安妮和姐姐先后病亡。她没能看到日记公开发表的那一刻。在安妮病亡后的一个月她所在的集中营获得解放,但安妮没能等到这一天,唯一得以生还的是安妮的父亲。
图片
然而,历史总是会呈现出它的本来面目的。被盖世太保抓走后,在同一幢楼里工作的两个秘书,梅爱朴和爱丽,沃森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,于是将这些纸页收好,藏在梅爱朴的写字台里,未加阅读。战争结束后,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,吉斯便将这批日记交给了安妮的父亲。安妮的父亲最终完成了女儿的夙愿,以书的形式出版了日记。安妮的日记最终从1947年出版荷兰语版本之后,这本书成为“二战”后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。它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,在全世界的总印数达到了近3000万册,成为“感动世界的日记”。
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读完这部书后的感想,涌到心头中的是德国对犹太人以及安妮.弗兰克一家的悲惨遭遇的同情,但更多的是对德国法西斯用残酷手段迫害犹太人行为的愤怒,不 解。读完整本书,我的心情非常沉重,我为安妮残酷的厄运悄然泪下。更被她热爱生活、热爱学习的态度,永远满怀着理想、身处险境不气馁、不屈服的精神而感动。当我合上《安妮日记》这本书,我为安妮的悲惨命运而惋惜,我痛恨战争,痛恨侵略者。
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9假期里,我认真阅读了《安妮日记》,书中那个阳光,自信,充满理想的女孩安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天使安妮 ——《安妮日记》读后感。她有一个富裕的家庭。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,母亲也是富家闺秀。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疼爱,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,真可谓养尊处优。可悲的是,她的身体里流淌着犹太民族的血液,而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,在那个沉重的二战时期,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,纳粹兴起后安妮便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。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,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。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,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,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和生活用品,获知外界的一切。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,单调的饭菜、性格怪癖的居伴、不能出门,而且常常担惊受怕。不过这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,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。在这25个月中,安妮用日记述说着战争带来的一切。“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。这个嘛,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。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,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。
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。”黑暗的环境,狭小的空间,无休止的轰炸,沙哑的钟声带走了一个个漫漫日夜。寂寞,苦闷,对现实的恐惧,憎恨,都没有压倒这个花季女孩,她贪婪家庭的温暖,对生的追求与期盼,以及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都融化为了阳光女孩的无限力量,战争是残酷的,我们未曾经历过,便无法真切地感受它的恐怖与无情。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,在那个封闭的空间,我们能否想象成一次冒险之旅?周围静寂了!不用学习枯燥的钢琴,对一些孩子来说,几乎可以欢呼雀跃,可这对安妮和她的家人来说却是无限的失落。没有了音乐,依旧需要歌唱;没有空间,仍旧不忘舞蹈,安妮像个天使,在这黑暗的日子里,给周围人带来希望,节日送上自己的礼物,谈不上精致,却给阁楼里撒下一片阳光!“在当前这样的时代,的确很难:理想、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,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。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拋弃,也是奇事,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,那么不切实际。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,因为世界虽然这样,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。”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,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。每当抬头凝望天空,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,残酷终将结束,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,安妮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,也许有朝一日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:安妮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。
她仍然坚信,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。有一颗颗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,细节随处可见,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。无论环境多艰苦,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;不管战争多残酷,总有一棵豁达宽容的心。正是这些梦想与宽容坚定安妮和平终会归来的信心。战争能摧毁一切,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、勇敢、自由的心!我,作为一名老师,面对与安妮年纪相仿的花季少年少女。我将要告诉他们安妮的故事,告诉他们当他们惦记着未升级的游戏,安逸得享受着美食,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,少点叛逆,去除埋怨,时刻满怀着自己的理想,用豁达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,珍惜自己的生命。因为拥有勇气和真诚的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的。